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009-05-21

萧瀚:闲思录之二十二

1. 狂



每见20多岁年轻人狂态可掬,我便高兴,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他们心中无权威而有求真意志,所谓“狂者进取”。有道是“三十岁之前不狂没出息,30岁之后还狂也没出息”。30岁前不知天高地厚是天真未凿,30岁之后知道天高地厚是有所敬畏。狂是质,狷是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飙车杀人与差序格局



谭卓惨死于飙车者胡斌的三菱跑车下,死状悲惨绝伦:铲高5米,甩出20米,血肉模糊!杭城网民为胡斌及其亲友的冷漠与傲慢而愤怒,逼迫着市政府秉公、公开调查处理。肇事者及其亲友对死者及其家属的冷漠,实际上完全符合中国传统伦理所倡导的差序格局,就如去年三聚氰胺事件一样,中国人就是陌生人之间互相投毒的族群——去年“杨帆门”事件的时候,无数人骂我“落井下石”;后来为他在抄袭门事件中说几句公道话,便又遭到所谓讨好杨帆的质疑;前段时间对孙东东教授批评的同时,略表同情便遭到是不是他朋友的质问……



《圣经.旧约》里倡导的那种“愿公义如滔滔江水”的追求在中国是极其稀薄的——大量国人只有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才会想到公义,在侵害别人利益的时候是想不到公义的。





3. 裸官



中国有很多裸官——巨额的贪污受贿,让家人举家移民海外,自己在国内做官,如果被抓坐牢杀头,他们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为了家人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老百姓痛恨这些官员,如果换了他们自己做官,能做成裸官恐怕也是其中不少人的理想,正如许多出租车司机痛骂贪官只是因为自己没机会当。





4. “倘有不讳”



起了名字不能喊,喊了要杀头,这叫避讳。人死不能说死,叫做“不讳”。回避死亡问题,成为中国儒家文化一大特色。回避死亡问题的文化体系必是浅薄的,一切哲学、美学、伦理学、逻辑学……都因此而不可能正常发育,最多只有一点点幼稚的萌芽,这种“茫昧以生、朦胧以死”、“以己昏昏欲使人昭昭”的文化居然统治中国数千年,真是中国的大不幸。



庄子的思想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源于其对生死问题的深刻追问。禅宗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思想来源,因为它是佛家与道家思想融合之产物,核心精神还是追问死亡问题。



儒家精神基本上与艺术关系不大,儒家人物也往往无趣得紧,除了孔子、王阳明还算可愛,儒家人物基本上一派正襟危坐、枯索老朽的模样——真不能想象苏东坡要是个大儒会是多么可憎的一副面容,幸好他不是。





5. “不求有车有房,但求父母双亡”



这是一则戏谑式的网上虚拟征婚广告词,还有更过分的:“有车有房,父母双亡”。说它恶毒,并不过分。不过,这样的恶毒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毫无道理。中国式的婚姻,直到现在,真正留给夫妻两个人的并没有多少内容。尤其对于许多男方家庭来说,子女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所以生女儿的媳妇日子很不好过——因此而离婚的不是比比皆是吗?那些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三天两头住到子女家来,弄得人工作、生活都很难放松。这样的婚姻确是令人生畏。





6. 汽车喇叭



上个月回老家,常听到汽车的无度喇叭声。道路稍有不畅,后面的车便按响刺耳的喇叭声。每到这种时候,便不可遏制地心生厌恶——造成巨大反差的是,很多次我都见到开车的人穿戴俨然,仿佛斯文。我想,除了那种故意挡道或者完全不顾公德的挡道,其他任何情况下的道路不畅都应该静静地等待,可是在老家却很难遇到这种安静。





7. 差不多先生



我收到的稿酬汇款,几乎有五分之四都是写错名字的,不是没按照我邮件提示的写,就是把“瀚”写成“翰”(未经询问并且写错),把“菁”写成“青”的(询问之后写错),至于发邮件时候写错名字更是比比皆是——确实我自己偶尔也会写错别人的名字(例如去年曾在博客上将一位友人“夏加坤”写成“夏家坤”,再次向他道歉)。我尤其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不少主动来信而非回信的朋友,还会那么不注意——说实在的,写错名字的信件看着很不舒服,尽管我依然会回信。尤其在寄发稿酬之类的事情上,写错的结果是给自己增加麻烦,胡适之先生说中国人都是差不多先生,触目皆是——我自己也是。



不知道这种差不多先生的结果,给社会运行增加多少成本,倘若搞一个“差不多先生社会学”,一定很有意思。





8. 中国的教授



郭德纲说相声:“你是一只教授!”骂的可够狠。大部分的中国教授确实也该骂,尤其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许多教授,他们往往有大脑没脑子,有心脏没良心。或者脑子里没问题,但脑子都有问题。我就不知道这些实践性学科的研究者,不关心社会怎么会有学问——即使纯粹的人文学者,完全闭门造车也是不可能有真学问的。某些一心一意想做王者师却毫不关心民生疾苦的教授们,用扭曲的所谓学问对公众发言,对他们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9. 散步



散步,可能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独特的一种。看似走路,却无目的地,走路本身便是目的。散步的时候,思维最活跃、最无拘无束、最富有诗意,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这书名很准确的描绘出散步给思考者带来的愉悦。只是,散步看似孤独,实则与各种各样的古圣先贤交流,与周围世界和谐,与天地融一。



我猜想,康德最伟大的思想都是在他每天散步的时候构思的,要是能跟他一起散步,或者变成一个隐身人陪他散步就好了。





10. 别再自吹自擂



除了先秦的那些重要经典:周易、庄子、诗经、老子、中庸等,以数千年历史观照,中国文化(以汉文化为主流)所谓的博大精深是值得怀疑的说法——至少与两希文明相比,真看不出来有多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中确实有了不起的东西,例如周易、庄子,还有殷周之际的封建制度、礼仪文明。可是后世呢?除了易经可与欧洲文明比肩,其他的思想、艺术都难以和圣经旧约、荷马史诗、亚里士多德思想、莎士比亚戏剧、德国哲学……的深度与广度相媲美。



与欧洲相比,先秦之后的中国文化,除了皇极经世、史记、资治通鉴,还有少量的诗歌、绘画,其他的实在太贫乏。思想深度方面,除了易经,其他的思想性作品与印度智慧也很难相提并论。艺术方面,围棋确是棋中之王,无可匹敌,得易之精髓,其他艺术门类,除了诗歌、绘画、书法可谓各有千秋、难分轩轾,中国音乐、乐器单调、幼稚,建筑风格普遍平面化缺乏纵深感(园林艺术虽好但假山假水千篇一律,看久了觉其乏味),雕塑则基本上乏善可陈。



2000年文化贫乏的根源在于中央集权制的皇权统治,儒家思想定于一尊,扼杀了创造力,扼杀了活泼天然的人性,所以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陷入贫乏、肤浅、单调的恶道,不但导致汉文化的萎缩,也吞噬了大量鲜活的少数民族文化,实在是十恶不赦。而欧洲一直小国林立,才有了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文化成果。



中国需要文化复兴,但需以认真学习为前提——包括古今中西一切优秀文化。所谓中国文化救世界的说法,实在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文化没有国界,好东西谁都可以喜欢、学习,画地为牢,一定要闭着眼睛敝帚自珍,片面鼓吹中国文化伟大,不但狭隘而且有害。也许当年王国维先生说学无中西之分,便隐含了一层很深的意思:我们应该学习一切优秀的文化。



2009年5月15日於追遠堂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博客歸檔

標簽

搜尋此網誌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