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我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因为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专门撰文阐释这则寓言。神州大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几乎被要求人人诵读,许多人更是对其倒背如流。对这则寓言以及"老三篇"的熟稔程度,可视为政治正确性和对领袖忠诚度的重要指标。
寓言出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御寇,据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考证,他是战国时代的人,与庄子并称。至于《列子》这本书是出自其亲笔,还是后人附会,学界聚讼不已,但无论如何,《列子》应当成书时间应当不晚于汉代。这个寓言讲的是: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仞。本来在冀州以南,黄河以北。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对面。愚公苦于山大山阻塞道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之滨,隐土以北。"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每年冬去春来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傻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山上之一毛,又能把所有的土石怎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头脑顽固,顽固之极,尚不如寡妇和幼童。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为什么愁挖不平?"智叟无话可答。
山神听说了此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于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这类带有神迹的语言、传说,在人类任何一个民族文明的早期,都很常见,翻看《圣经》、佛典,比比皆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界和自身的认识有限,科技和生产力尚不发达,于是想象更为发达,神话所反映的是先民的愿望和对世界的认识,含有当时社会结构诸多信息,虽情节荒诞,但有很大的文化学、人类学价值。在1945年6月,抗日激将胜利时,延安的那位领袖,发挥了这个寓言,其大有深意。他说: "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 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在政党尚处于在野地位的时期,面对的是一个掌握强大社会资源的执政党,要与之一争高低,甚至取而代之,动员方式尤为重要。而对当时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民众来说,简洁、宏大、浪漫、提气鼓劲的口号、宣言,远比逻辑严密的说理管用。
建国以后,"老三篇"所阐释的微言大义俨然成为立国精神。在当时经济、科技都不发达的建国初期,正如中学生在学习老三篇总结中心思想那样,确实需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强大的精神、执著的信念当然是重要的,但却不是万能的。寓言中可以有一个光荣的尾巴,感动上天,将大山搬走。而在现实中却必须一点点将土石搬走。
过分地强调精神无往不胜的作用,就可能轻视科学技术,不顾现实中的逻辑,失去理性,经济活动不考虑成本与收益,代之以浪漫的想象,提倡以牺牲现实幸福来换取遥不可及的未来蓝图。那么,带来的后果不但事与愿违,而且可能是灾难性的。"大跃进"中"超英赶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给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带来的后果,便是历史的镜鉴。像智叟这种人,出于理性,友好地提醒,往往被视为,自己不做事,在旁边说三道四、冷嘲热讽。智叟在我国主流教育体系中,一直是负面形象。我在联想,若愚公不是个乡村老头而掌握大权,说不定会以"妖言惑众、动摇军心"为名把智叟抓起来游街。"大跃进"中的彭德怀,"文革"中的遇罗克、张志新等人扮演的其实就是智叟的角色。
将精神力量过分地夸大,就近似巫术了。精神万能就类似晚清义和拳的师兄弟的神符,贴上真以为刀枪不入,可一上战场到底抗不住洋人的枪炮。
寓言中愚公最可怕的一点,就是他自以为正确后的独断,认为自己是为子孙谋福利的,那么子孙就应该服从。你看他召开家庭会议,只有他的糟糠之妻才敢提出疑问,在父权至上的时代,他们的儿孙只有举手赞成的份。邻居家未成年的小孩子,欢天喜地参与,那是心智不成熟,以为这是好玩的游戏,他也只能忽悠住小孩,难以忽悠住成年人智叟。他在智叟面前自信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尽,都要干这件事。也就是说,他不但安排了活着的子孙命运,连未来数代还没出生的子孙命运也强行作了安排。----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也未免太霸道了。他的儿孙在愚公在世时,不能违背其意愿。可难保他死去后,后代子孙认为挖隧道更合算,甚至认为移民、出国定居,比住在这个山窝里强百倍。难道他真相信祖宗遗训可以万世不变地被贯彻实行?
重温"愚公移山",愚以为不仅仅要警惕不讲逻辑、不顾现实、过于执拗的生活态度,更要警惕这种自以为真理在手,就可以凭借权威安排其他人命运的思想和做法。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 使用 Google 阅读器订阅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斧头
- 开始使用 Google 阅读器,轻松地与您喜爱的所有网站保持同步更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