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按:本不欲到旧书市场的,但因今天停电一天,所以前往。我的书缘总是较好,今日又以低价得沈志华主编的36巨册《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简直是意外收获。关于刘晓波获奖后的各方博弈,特别是中国官方的应对,越来越有趣。见他们离文明国家的外交应对越来越远,并不愤怒,只觉得他们可怜。这和一个有两钱的无赖初出社会的应对一样,让人觉得搞笑,哪像一个所谓崛起的大国之当为?当局越是抓狂——从军方到外交部,从外交部到宣传部,从宣传部到媒体等——越是表明他们内心恐惧到何等虚弱的地步。一个强大而自信的机构或者个人,要么并无应对,一要应对就非常得体,而这两点官方都做不到,这表明官方危机公关的能力低下,资源也并不多。拿钱做交易和在贸易上卡人家的脖子,都是杀人八百自损三千的傻事,只是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罢了。
据我所知,现在正在写与刘晓波有关的书有贝岭的回忆录,有余杰在写《刘晓波传》,同时包括廖天琪等人正在翻译德文体的"刘晓波文集",英文本由林培瑞先生翻译,不日亦将面世。如今陈奎德、夏明二先生着先鞭,编出与刘晓波有关的时效性极强的文章,应时上市,以便尽快满足读者对刘晓波追求自由民主的心路历程的了解,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推进刘晓波获奖的发酵效应上,都值得嘉许。今天特推荐陈奎德先生为《自由荆冠:刘晓波与诺贝尔和平奖》一书的序言,以飨对此有兴趣的各位读者。2010年11月7日22:03分于成都
每周一推(61):陈奎德:《自由荊冠:劉曉波與諾貝爾和平獎》序 (附新書簡介)
公元2010年10月8 日,當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口中緩緩地念出"劉曉波"三個字時 ,正在屏息聆聽的世界與中國,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歎息,凝結成了歷史的碑文。
這是對曉波多年來堅韌抗爭和無畏奉獻的褒獎。
這是對中國當下人權狀況的判決。
這是二十一年前天安門呐喊的回聲。
這是中國向文明人類再進發的集結號。
從此,中國的劉曉波,與德國的卡爾.馮.奥斯茨基(193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緬甸的昂山素季、西藏的達賴喇嘛尊者、南非的曼德拉和圖圖主教、捷克的哈維爾、前蘇聯的索爾仁尼琴、薩哈洛夫、帕斯捷爾納克……諸位前賢一起,在這片背負厚重文明和深重災難的神州大地之上,卓然而立。
就這樣,滿載著一節節重負而輝煌的人文故事的諾貝爾列車,終於,駛進了中國。
在該諾貝爾列車上,每一個故事,都裝載著一顆自由、深邃和倔強的靈魂,都能瞥見一個龐然大物的強固鐵籠。回望前塵,那些靈魂與鐵籠的對峙和博弈,譜寫了一曲曲近代歷史的沉重樂章:
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雀屏中獎,前蘇聯當局殫精竭慮,力阻他出境領獎,軟硬兼施無效後,亮出殺手鐧:若他堅持出國領獎,則他的情人伊文斯卡婭將被處以重罰。帕斯捷爾納克並不懼死亡和流放,但深摯的愛情,卻阻斷了他領獎的航程。
索爾仁尼琴197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然而他並未出境領獎,因爲擔心無法歸國。可是當他的《古拉格群島》1973年在法國出版後,蘇聯當局以叛國罪逮捕了他,並在1974年將其驅逐出國,嚴禁返國;
獲得197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薩哈洛夫,則是被流放到蠻荒之地,任其自生自滅,禁其返家;
其他自由之魂:奥斯茨基、哈維爾、曼德拉、昂山素季、圖圖們……,情形亦大抵相似,坐牢的坐牢,軟禁的軟禁,在如磐大山似的政權面前,似乎個個纖弱似水,無力對抗。恰如村山春樹所說,較量雙方,雞蛋對高牆,不成比例。
然而,曾幾何時,那些曾經固若金湯的鐵籠,而今安在哉?那些一言九鼎,定人生死的大人物,哪裏去了?人們發現,今日巍巍乎赫然於青史之上的,卻是當年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和"罪犯"們,而當時無所不能的龐然大物,卻化作了縷縷歷史青煙,隨風飄散了。
遺憾的是,如今,北京當局又踏上了老路。它不由使人想輕聲提醒它一句:你能否吸取哪怕是一星半點的教訓呢?你的想象力,就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極權前輩一絲一毫?注定要遵從上述軌道,一絲不苟地乖乖步其後塵?
坦率地說,筆者相當悲觀。只要看看他們正在毫無想象力地、亦步亦趨地在重蹈其前輩的覆轍,精確地複制其前人的政策、動作和語言,就足以窺知他們的智商、膽識與格局,也就能預見其基本的結局了。其始作俑者毛澤東對其敵手的詛咒,恰好是對他們自身的寫照:他們正在把一個個包袱背在自己身上,把一根根絞索套上自己脖子,欲罷不能。獄中的劉曉波,如北京手心中的燙手山芋,握之不可,棄之無方,令他們惶惶然不可終日。然而囿於其想象力,卻只能依樣畫葫蘆地追尋其前任獨裁者。
既然命運勢當如此,那就讓他們去追隨吧。夫複何言?
曉波獲獎,實至名歸,千壑回響,贏得舉世高度的認同。這是頗為罕見的人文景象。當然,我們也知道,針對此獎,仍有某些異議。這也是不難預料的人情之常。事實上,曉波並非聖人,他當然也有過自己的軟弱幽暗的時刻。但是,誠如羅曼.羅蘭所指出的,"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候,而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沒;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 劉曉波,正是這樣一位坦誠地赤裸裸地不斷反省不斷自責不斷超越自己的人。這是他身上至為顯著的高貴特征,也從而呈現了其人性的高度複雜性和豐富性。
真正的桂冠,都是由荊棘編織而成。狱中劉曉波頭上的諾貝爾和平獎,正是一頂"自由荊冠"。在為自由跋涉的荊棘長途上,這一桂冠所承載的痛苦、血淚和責任,甚至蓋過了它耀眼奪目的光芒。
有鑒於此,值此重要歷史時刻,我與夏明教授編選了這本《自由荊冠——劉曉波與諾貝爾和平獎》,以銘刻這一歷史事件,以答謝挪威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以回應全球支持中國人權事業的仗義執言者,以舉杯朝向至今仍身陷囹圄無法與親友暢飲的劉曉波先生。
本書旨在把這一中國民間"飯醉"的時刻"定格",從而使國人在轉捩點上,駐足反思,思考中國自由事業的以往、今生和未來。可以想見,若干年後,當回首憲政中國的來路時,人們自然會把目光投向這個日子:2010年10月8日。就在這一天,國際社會對"中國號列車"亮出了清晰的綠色轉彎路標。而本書,正是一組長鏡頭的回放——它聚焦於那個令無數人涕淚交流的歷史關節點,挖掘了圍繞那個日子中國的歌哭生死,曉波的千腸百結心路歷程。
一百三十年前,也是在落葉紛飛的季節, "秋風立馬越王台"的康有為, 曾慨然浩歎:"十七史從何說起,三千劫機歷輪回"。今天,是結束的時候了。我們正面臨終結中國歷史輪回的重要關口。眺望前路,會通文明世界、複興中華古典的歷史轉機——"大地山河跨海來"的那鐘鼓齊鳴的神聖時光,已經指日可待
附錄: 簡介新書
真正的桂冠系荊棘編成
本書收入了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博士的友人和同行介紹、回憶和評估劉曉波作為一個為和平、人權、民主、自由而鬥爭的行動者其人其言其行的重要文章,展現了劉曉波真實、豐富、感人的立體形象,係第一次彙編成書,向讀者推出。
本書也收入了劉曉波作為長期非暴力抗爭的人權戰士,因言獲罪的"罪證"及他的自辯,展示了他捍衛言論自由、推動中國和平轉型的無畏勇氣與識見。
劉曉波是獨立中文筆會的創始會員之一,2003-2007年間先後連續兩屆擔任會長,目前是該會榮譽會長。劉曉波任獨立筆會會長期間,該會在中國國內成為唯一一個公開、半公開存在的非營利、非政府、非政治的作家、知識分子的獨立組織,成員跨越海內外,促進表達自由,構築公民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本書也收入劉曉波他的筆會同仁的文章,難得地展示劉曉波作為一名獨立知識分子的同時,在民主潮流不可抗拒的時代氛圍中,作為一位中國的NGO負責人的公共形象。
本書的獨特價值體現在:朋友們近距離地記錄了劉曉波的人生軌跡,學者們有深度地分析了其精神思想的演變和超越,民主活動家前瞻性地探討了他的政治社會活動的歷史影響。
本書除【序言】和【結語】外,共分【鐘聲響起】、【曉波流變】、【精神之道】、【憲章運動】、
【追波逐劉】、【命運破曉】六部分。
【鐘聲響起】包含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獎詞以及相關文獻
【曉波流變】包含獲獎之前有關劉曉波生平以及思想人格發展背景的文章
【精神之道】包含八九天安門事件時劉曉波的代表文章以及導致其獲刑文章及自辯詞
【憲章運動】包含《零八憲章》及相關文章
【追波逐劉】包含劉曉波獲獎之後各方的反應、評論集萃
【命運破曉】包含前瞻此重要事件之後中國走向的文論。
本書由陳奎德(《縱覽中國》主編、獨立中文筆會前副會長)、夏明(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主編。全書25萬字,2010年11月出版
Steven Fiv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