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考试,细想之下很像是荷马史诗里的《特洛伊战争》。在故事里,攻城和守城的两方人间战士在地上厮杀,而在天空中诸神也分为两队,为自己青睐的一方加油助威,甚至给对方暗中下绊子。考试是出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攻防战,出题老师绞尽脑汁设计题目去考察学生对学科的理解能力,选拔出聪明的学生来,让成绩按照智力分布排列。而参加考试的学生则总是在谋求最简单的办法,把出题老师的精妙设计用最原始和直接的方式破解掉,尽量把脑力活动转变为体力活动---这算得上是公平,因为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在规定的两小时之内凭借灵光一闪而解掉一道繁难的题目,这更像是依仗运气而非实力。所以,一队教研室的神指挥一堆出题老师如何用题目防御,而一队老师则在指导学生如何用体力攻击。
最典型的方式莫过于题海战术。不需要学生有多么聪明,它只需要学生拥有中下智力,但是拥有良好的体力。无论出题老师如何挖空心思,出一道前人所无的题目也属于创意产业,难度极大,因此大多数时候出题人只是把既有的题目进行变形。和传统的"以不变应万变"不同,在考试的问题上,题海战术要求学生用千题囊括百题,用万题涵盖千题。通过持续地训练,大量背诵题目的解法,从而达到条件反射一般解题的水准。在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之内,能想出解法就上解法,想不出解法上正确解法的表弟,起码拿点步骤分。依靠残酷的训练和纯粹的蛮力,击破精巧的题目,尽量捞到分数。假设一个学生能背得10万题的正确答案,出题老师即便非常机巧,也难逃必须送出85分的命运。只是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不免要经常闹出点笑话来。
周日的下午,我去参加了谷奥的两周岁生日活动。英文培训教师李笑来先生在活动上做了一个讲演,其中提到了一部电影《回来的路》(The Way Back),大加推崇。晚上回到家,我在网上看了电影的视频,意犹未尽之下对电影背后的故事做了一点功课。最后,我在饭否上把自己的所得做了一下分享:
Witold Glinski,记得这个名字,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逃亡者。1941年2月,他和6个同伴从西伯利亚古拉格逃出,徒步4000英里,穿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蒙古、西藏,在11个月后翻过喜马拉雅山抵达印度。此时,只剩下4人。Witold Glinski抵达印度之后,转道去了英国。在那里,他参加了军队,并参与了诺曼底登陆,因为榴弹而受伤。大战结束,他和Joyce结婚,成为建筑工人,参加了英国M5和M50地下铁的建造。2010年,电影《回来的路》就是讲述他的伟大逃亡。Witold Glinski的故事可见:《Exclusive: The Greatest Escape - war hero who walked 4,000 miles from Siberian death camp》根据他的事迹改编的电影《回来的路》(The Way Back)摄制于2010年,网上有视频。【注】
通过饭否的同步功能,这些话被分享到了豆瓣、腾讯微博等地。信息出去之后,立即接到一些反馈,认定这是一个骗局。其中有位仁兄还专门提供了维基百科关于Slavomir Rawicz的词条,以此证明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那么,究竟是谁错了?下面,让我来重建一下这些朋友的认知过程,一切就会很清楚了:
网友之所以知道这一伟大逃亡,原因是2010年的电影《The Way Back》。电影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赫赫有名,历史上曾经导演过《加里波第》、《证人》、《死亡诗社》、《无惧的爱》、《楚门的世界》、《怒海争锋》等大片。他个人的特点是拍一部好片之后拍一部烂片,从上面按照时间序列记录的影片来看,《The Way Back》在好片点上,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由于关注这部电影,就会有一部分人了解到剧情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1956年出版的《The Long Walk: 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漫漫长路:追寻自由的真实故事),故事的讲述者是Slavomir Rawicz。书在当年大卖,而且被翻译为多国文字。看到这里的时候,考据派出现了。考据派迅速发现这个故事有疑问,Slavomir Rawicz死于2004年。2006年的时候,英国BBC专门做了一期节目,用前苏俄的大量文件考证Slavomir Rawicz的著名逃亡故事。结果很遗憾,最后证实伟大的英雄Slavomir Rawicz是个骗子,他压根就没有被送到古拉格劳改过。而他自己宣称的逃亡那一年,根据文件显示,老人家当时在伊朗的难民营。
明白了吗?这就是我分享的那几条信息遭到质疑的原因,因为有人看到过考据派提供的资料,记住了故事作伪这个结论。包括那个贴维基百科地址给我的仁兄在内,质疑的人没有任何一位发现一个小小的不同:作伪的那个人叫Slavomir Rawicz,而我提供的这个人叫Witold Glinski。原因我是挖了一个深坑:当时,我也看到了考据派的资料,但是觉得不合情理。一个故事无论再怎么动人,如果它本身是假的,彼特.威尔没有道理会把它翻拍为电影,而且还腆着脸在电影一开头注明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所以,我从这里追溯下去,找到了故事的后半段:2009年,在英国的退休老头Witold Glinski在骗子死了5年之后,站到世人面前,宣布自己才是故事的原型---故事是真的,当年讲故事的人是假的。而Witold Glinski的讲述被证明是真的,历史资料和他所说的能对得上。在我的叙述中,我把自己追踪的结果直接说了出来,而背答案的同学还以为我是在说原版的那个故事。
这就是背正确答案的悲哀。包括给我贴维基百科的那位仁兄在内,他都没有发现,其实词条的第6行开始,一直到第8行,说的正是Witold Glinski的事。
毫无疑问,有人背住了正确答案,所以正确地跌进了我挖的小坑。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事物的全貌,正确答案也不意味着有正确的思路,这是因为正确答案被错误地当作是这些东西。一味地强调结果,就会有一堆语焉不详的"由此可见"、"不难证明",直接跳到答案。也正是因为这样,科学在中国,起码在中国的网络上变成了某种非黑即白的标准。你要么无条件承认我背得的正确答案,要么你就是不懂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落入错误之中。这样的人就像是一台机器,大量吞服正确答案,然后凭借足够的体积,时时把正确答案吐出来给你看,以证明他的正确性。这样的人,的确可以称之为是正确答案机。
【注】这一段话也不是全然正确的。首先,出逃的时候是6个人。Witold Glinski当时只有17岁,从古拉格逃出之后,突然发现身后还跟了4个人,所以他是这个故事的主角。第七个人是个姑娘,那是在他们穿越苏蒙边境之后的事情了。然后,M5和M50并不是地下铁,而是英国的高速公路。最后,抵达印度的只有3个人,其中之一的美国人Smith没有翻越喜马拉雅山,而是留在了拉萨,去找美军办事处。
鲜花总会长出来,不在墙这边相见,就在墙外面思念。请使用E-mail订阅《槽边往事》:订阅地址
国内访问地址:www.hecaitou.com
饭否个人地址:和菜头
发自我的 iPhon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