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愁云未解,西方机构又将悲观的目光投向中国。花旗银行(中国)研究与投资分析主管日前称,今年下半年最大的变数已不是欧债,而是中国经济,并称中国经济已走到近30年最危急时刻。果真如此吗?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他们指出,中国经济"危急"说于实无据,要警惕一些机构唱空中国牟利。
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海外一些银行机构和个人的言论往往夸大其辞,耸人听闻,故作高深,误导舆论",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事实,但不会硬着陆。中国会长期维持中速增长即8%左右或以上。
专家们认为,要辩证地看待有些机构唱空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说,最近国际上确实有一种"看空"中国的力量,但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
张茉楠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略显疲态,不过,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并不大。从时间窗口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确实面临着从高速到中速和常态回归的"拐点"。过去30年高速增长是靠压低要素、土地价格等换来的,这种增长难以持续。金融危机后,处于需求端的发达国家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全球的需求结构。尤其是欧债危机后,疲弱的消费需求严重制约了发达国家的复苏进度,使中国的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外需萎缩,产能过剩以及成本压力,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的问题和前景并非像花旗预言得那么悲观",张茉楠认为,首先,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最近央行两次降息以及国家发改委推出一系列放宽投资准入门槛的政策等,都已经显示政府对经济下滑做出及时的反应。稳经济、稳政策、稳大局,国家政策的加码会在下半年开始显效,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中国制造"有潜力可挖
花旗分析师认为,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菲律宾、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接棒廉价劳动力优势,"中国制造"成本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中国制造竞争力的问题,向松祚认为,中国制造业由于劳动力成本和其他要素价格上升,确实面临着巨大调整压力,但竞争力仍具优势。
张茉楠分析说,近十年来,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但总体而言,中国制造整体处于世界的低端。不过,近年,中国的制造企业也在不断向产业链中端走,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比如大型设备制造、资本密集型重型机械制造。而金融危机以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促动下,中国的新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也占据了全球一定的市场份额。
苏格兰皇家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崔历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目前仍没有中国落败的迹象。她认为,以往的经验表明,中国可通过资本投资和产品升级来应对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上涨,这预示着未来中国还会继续做出很好的调整。
警惕落入"速度"陷阱
花旗分析师还预计,最快到2016年,中国人口红利将消耗殆尽,中国优化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出口、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全面缓行,中国经济已经到了近30年最危急的时刻。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关键转折期,却不能说处于所谓最危急时刻。"向松祚指出,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政策操作空间很大,余地很充分,而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政策操作空间已经极小。
专家提醒,要看清唱空中国言论背后的利益企图,不要落入陷阱。张茉楠认为,现在不是中国经济30年最危急时刻,而是十字路口,是拐点。花旗这么说是针对中国经济增速一直以来的两位数而言,他们"看空"中国的落脚点还是速度,他们很可能是希望中国为提速而出台更多刺激政策,从而使投机资本获利,因为任何资本都看重短期回报。我们对此要客观地看待。
专家指出,与其关注增速,不如利用增速回落形成的倒逼机制,抓紧解决中国经济的深层次问题。张茉楠说,对中国经济而言,增速放缓并不可怕,速度并不是问题,结构才是问题。一味地追求速度会影响长期的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有可能带来短期经济下滑,但从长远看,不调整会被"低质量增长"长期锁定,这样风险更大。重建中国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大转型才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任务。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 Grass Mud Horse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2.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新闻, 转载
获取最新穿墙软件?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到: cdtcaonima@gmail.com
Original Article: http://feedproxy.google.com/~r/chinagfwblog/~3/nEGjXINubn8/
麒名合十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